天山網訊(記者賀飛報道)獲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進步突出貢獻獎的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新疆於田縣大芸種植場場長劉銘庭已經年近81歲,儘管滿頭白髮,可身板卻很挺直。
  1957年畢業於蘭州大學自願來到新疆後,劉銘庭就選擇了扎根新疆壯美浩瀚的沙漠,選擇了將荒漠化防治研究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在偏遠的於田縣奧依托乎拉克鄉,劉銘庭一干就是半個世紀:“於田縣95年請我去的,現在紅柳在和田地區已經發展了100萬畝,大芸是24萬畝,奧依托乎拉克鄉一萬八千多人光大芸一項人均每年增加五百塊錢。大芸是我發明的,發明瞭以後你要對群眾有作用啊,要對社會有貢獻才行。”
  在幾十年的科研生涯里,劉銘庭先後發現了塔克拉瑪乾檉柳、莎車檉柳、塔里木檉柳、金塔檉柳和白花檉柳5個新種。由此被稱作 “中國檉柳家庭四分之一種數發現人和定名人”。劉銘庭是一個科學家,也是一個科技創業者,可在表彰大會的發言中他卻自嘲,其實自己最像個農民:“甚至站在一群頂著烈日風沙種植紅柳、大芸的農民中那一個最像農民的就是我,我比真正的農民皮膚還黑還粗糙,一點沒有人們想象中的科學家的外在風度。”
  劉銘庭的一番話讓出席表彰大會的張春賢書記很動容,他對全體科技工作者的勉勵就從劉銘庭的自嘲開始:“剛纔劉銘庭研究員的發言確實是很感人,我看一方面他的發言講了他的故事,其實是在講我們全疆科技工作者在這片土地上展現的一種精神、一種境界,但是他還有一句話,他說,整天在沙漠當中,臉啊各方面很粗糙了,失去了科技工作者的風采,我看這是最大的風采,為我們各族人民服務,取得一些成效,就是最大的風采!”  (原標題:服務各族群眾是新疆科技工作者最美的風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m94ymvew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